-
学院介绍
能源与机械学院
2020年6月,机电工程学院与汽车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能源与机械学院”,它是德州学院重点建设与发展的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工科学院。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含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电气控制3个教学系和1个能源实验中心,实验中心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与创新中心、汽车工程实验与创新中心、电气自动化实验与创新中心,有专业实验室38个,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4000余万元。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300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博士(后)45人、外聘兼职教授6人,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梯队,为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与保障。
学院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个、山东省一流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联盟在线课程3门和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有“太阳能核心部件与储能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省级科研平台2个、德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德州市工程实验室3个。目前,学院建有高端石油装备团队、智慧农业装备团队、自动焊接机器人团队、太阳能利用团队、新能源利用技术团队和储能技术团队等高质量服务地方团队。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包括“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机械、自动化类国家教研立项在内的各类课题10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200余篇,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其他各类教研获奖100余项,主编、参编教材30多部。学院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2项、市厅级项目43项,横向课题29项,发表学术论文74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发表32篇,被SCI/EI收录28篇,授权专利28项,各类科研获奖30余项。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系列发明创造和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近4年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40余项,省级奖励390余项。
学院一直以来,坚持立足德州市、面向山东、服务全国,聚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工科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目前与景津环保、格瑞德、华海石油、盛拓科集团等50余家行业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近三年来,获得企业横向课题40余项,到账经费2000余万元。学院与山东机床等省内外60余家企业建立稳定教学实习基地、与相关单位或企业建立23个学生就业基地,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近五年来,普通本科考研录取率30%以上。社会对人才培养认可度较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普遍评价高,满意率为95%。
学院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核心,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学生工作立足“六个突出”,切实做到:思想教育突出“实”,日常管理突出“严”,学风建设和科技活动突出“新”,素质教育突出“活”,特困生工作突出“爱”,毕业生就业突出“导”,学生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形成富有学院特色的学生工作格局。近几年来,学院先后获得“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德州市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获得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学风建设优秀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成立了机械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新能源兴趣小组、科技项目创新创业办公室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组织,其中机械电子协会荣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称号。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师生参与率高,近三年来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参与率均能达到在校生的85%以上,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上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70余项。
学院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依托德州学院现有的硬件平台和工程培养基础,与波兰格但斯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融合格但斯克技术大学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借助德州学院自身的特色化培养方式,通过资源引入、课程融合、师生交流等形式,培养具备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应用综合素质的现代化国际人才。学院不断建立和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开展中波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竞争力。学院树立了良好了学风,积极乐观向上的院风,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氛围浓厚。2023年度,项目所属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竞赛200余人次,86人次获奖,其中荣获国家级奖项7人次,省级项20人次,校级奖项29人次。参加志愿服务269人次,社会实践144人次,文体活动667人次,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中不断提升了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学院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前瞻的教育理念,正稳步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我们不仅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上屡创佳绩,更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学习社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里发现自我、成就梦想。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初心,勇于担当,积极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路径,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