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首页
  • 首页
  • 走进德院
  • 生源基地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 学校首页
  • 首页
  • 走进德院
  • 生源基地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首页 - 专业介绍 - 能源与机械学院 - 车辆工程
能源与机械学院
    • 专业介绍

      车辆工程

      培养特色

      专业紧跟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技术变革方向,朝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热门领域不断扩展和延伸,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汽车工程领域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组织管理知识与能力,适应汽车工业发展需要的车辆工程领域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成果丰硕、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11人,硕士生导师2人,“双师型”教师23人,企业兼职教师18人,兼职教授4人。

      教学资源

      本专业现有面积1250平方米的工程实训中心1个;还有机械设计实验室、工程材料实验室、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和自动变速器实验室、汽车电器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混合动力实验室等10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5000平米左右,主要用于学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出来校内教学资源外,还有福田汽车、丽驰电动汽车等22个校外实习基地。


      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组成,根据该专业对毕业生的通用要求和专业要求设置每一门课程,采用学分制模式,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工程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器、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试验学、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主要专业实践:制图测绘训练、专业综合训练、汽车拆装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车辆工程仿真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教学科研成果

      依托新工科专业建设,紧密围绕汽车工程领域前沿技术,以汽车动力匹配与节能技术研究为重点,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新能源汽车控制与节能、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检测诊断、无人驾驶等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22项、市厅级课题36项;出版教材1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797项。获市厅级以上奖励10余项。


      毕业去向

      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以安全、节能、环保为核心的新型汽车开发与制造成为热点,急需此专业的专门人才加入到科研行业中去,所以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长期看好。毕业生面向汽车、机械、新能源等行业领域,从事各种车辆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在中国重汽、长城汽车、北汽福田、雷沃重工、中通客车等知名汽车企业实现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可考研深造或考取公安、交通、教育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事业编。可考取车辆工程、机械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2022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43.6%,2023届考研上线率达到36.2%,综合就业率99.97%,就业专业对口率约80%,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了33.82%。

      主要深造高校: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主要签约单位

      中国重汽、长城汽车、北汽福田、雷沃重工、中通客车等知名汽车企业。

      专业风采

      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除了开设了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通识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外,车辆工程专业教师积极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启发式教育,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实践能力。面向有较强创新意愿和潜质的学生,为提高其基本知识、技巧、技能进行单独培训,同时积极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的支持,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创新活动,以项目、活动为引导,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新过程的指导。

      通过采取多项鼓励措施,为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室等软硬件措施和辅导,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文化创新大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山东省电动汽车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扩展了知识结构,增强了沟通组织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本专业培养方案

      近三年本专业考研情况

      近三年本专业录取分数

      本专业学生获奖情况




    相关专业
    车辆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中外合作) 能源与动力 智能制造工程
    外部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内部链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 美术学院 音乐学院 体育学院 商学院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生态与资源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能源与机械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 药学院 健康医学院 别尔哥罗德 食品科学学院

    邮编:253023

    电子邮箱:dzxyzb@163.com

    咨询电话:0534-2603002

    地址: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66号

    德州学院招生办 版权所有

    • 德州学院